曾国藩家书-摘抄
◆ 第11章 兄弟匪他人,患难亦相赖
凡是兄长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你一定要指出来,千万不可藏在心里。如果我有不是,你可以直接给我指出,也可以婉言相劝
境遇难得,光阴不再
◆ 第20章 读书,无须择地,无须择时
如果发奋自立,不但在家里的私塾可以读书,就是在空旷的荒野里,在人多热闹的地方,都可以读书,就算在背柴放牧的时候,也可以读书。但是如果你不发奋自立,那么不但家里的私塾不适合读书,就是清净的地方,神仙的居所,也不适合读书,何必要在乎读书的地点呢?何必要在乎读书的时间呢?你只需要问问自己立下的志向是不是真的
◆ 第27章 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
透露着真性情,有内心忧虑,想尽快成功的迹象。绝不能想快速见效,追求速度就会导致拔苗助长,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只要日积月累,就像愚公移山一样,最终肯定会有前途明朗的时候,越是求速度就越无出头之日。
◆ 第28章 多则必不能专
若他们真的是非常有威仪,淳朴厚实,宏达通广,可以当做老师;如果仅仅是博学儒雅,擅做文章,那就当做朋友来相处。无论是老师还是朋友都要常存敬畏之心,不能搞错你们之间的关系,以至于慢慢地懈怠他们,那样的话就不能从对方身上受益了。
◆ 第33章 第一要除骄傲气习
大概是第一要除骄傲气习。脑子里没有学问,还夜郎自大,这是最大的缺点。
◆ 第34章 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我们只有进德、修业两件事靠得住。所谓进德,是指孝、悌、仁、义;所谓修业,则是指作诗、写文章、写字。这两件事情由我们自己做主,得一尺就长一尺,得一寸就长一寸。今天进一分德,就好比积攒了一升谷;明天修一分业,又好比储蓄了一文钱;一边进德一边修业,那样我们家就会日渐兴旺起来。至于功名富贵,那都是天命,丝毫不能自己做主。
“知道一件事情并不困难,真正去做才会艰难。”
◆ 第35章 虽万事匆忙,亦不废正业
岂不知读书与科举考试并不矛盾,那些不读书的人,考试对他们没什么影响。我们家的这些弟弟则不同,无论考试考中与否,无论文章做得好不好,都要把读书当做是最急迫的事情。要不然年龄日渐增长,没有科举功名,学问也没有一点可靠之处,就算是将来当私塾老师也没人来请。无论是经书、史书,还是诗集、文集,每天都要看二十页。儿子今年以来没有一天不看书,虽然有很多事情要忙,也绝不能荒废正业。
如果有奋勇直前、破釜沉舟的志气,外出远游不一定是坏事情;若是摇摆不定,在近处就可以度日,何必到百十里外远行呢?
◆ 第36章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
如果他言行有礼,很有威仪,就可以直接拜他为师,哪能只限于朋友的关系!不过与他在一起的时候,能从他身上学到一些长处就更好了,不要羡慕一些虚名。一个人要是能够自己立志,那么他就是圣贤豪杰,又有什么事情办不成呢?何必需要借助他人?孔子说过“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成为孔孟,就日夜勤奋,钻研孔孟的学问,又有什么人能阻挡得了我?倘若自己不立志,就算是整日与尧、舜、禹、汤同住在一起,也是他是他,我是我罢了,对我又有什么帮助呢?
一个人要是能够自己立志,那么他就是圣贤豪杰,又有什么事情办不成呢?何必需要借助他人?孔子说过“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成为孔孟,就日夜勤奋,钻研孔孟的学问,又有什么人能阻挡得了我?倘若自己不立志,就算是整日与尧、舜、禹、汤同住在一起,也是他是他,我是我罢了,对我又有什么帮助呢?
去年温甫要去省城读书,我以为离开条件局促的家庭,到省城去和比自己强的人在一起相处,会让自己有非常明显的提高。不过这两年以来他看书也不多,诗文方面也没有什么长进,看来不能把原因都归咎在地方局促上面。去年我选择丁君给你们做老师,后来因为丁君住的地方太远,没能成,我认识的没有其他老师可选了。今年弟弟自己选择罗罗山为老师,后来又没了下文,这不能归咎于没有良友。时间过得很快,再过几年就年满三十了,一定要在三十之前立下志向,奋勇前进。
◆ 第37章 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
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眼中只有别人的短处,既骂考官,又骂那些同时考试先中榜的人。傲气这么大,自然不会取得进步,所以一生潦倒,没有半点进步。
如芒在背
考场上,只有文章丑陋侥幸被录取的,绝对没有好文章被埋没的,这是很有道理的。
所以我们用功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戒除傲气、戒除自满,一定不要被人冷笑,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 第38章 同心一力,何患家运不兴?
本想再布置一些课程,多讲一些规矩条例,让诸位弟弟照着去做,又恐怕弟弟们觉得讨厌;想什么都不说,又违背了身为兄长应该督导弟弟道义
研究学问的道路是没有尽头的,要有恒心是最重要的
虽然非常忙,也必须要做完今天的功课,不能把昨日的功课耽搁下今天来补做,也不能因为明天有事,今天预先把明天的功课做了。诸位弟弟若是能有这样的恒心,就算是天资一般的四弟,也能有所成就,更何况天资聪明的六弟、九弟呢?
明年学习的地方,不知道已经定下来没有?或是在家,或是在外,都可以。说在家里读书不能专心用功,这是在推卸责任。我现在在京城,每天事务繁重,都可以做到不间断,更何况家中比我这里要轻松多了。
◆ 第39章 教弟婚姻大事须谨慎
立意要想高超,就必须要在思想上提高一个层次,比如说考试,如果觉得科举功名都是身外之物,不足介怀,那么立意就高了。如果觉得必须要取得科举功名,以此为荣,立意就很浅薄。举这一个例子,其余的可以类推。要想腔调响亮就要多读诗,熟练了腔调自然就响亮了。
担心他家的女子有官宦之家的骄奢习气,乱了我们家的家规,诱惑我们家的子弟变得奢侈。
然而我在省城的名望越来越显赫,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我在京城中唯恐名过其实,所以不先拜一人,不自夸一句话,并对言过其实的传闻深以为耻。
有恒心以自立
◆ 第41章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诸位弟弟写信,总说仓促。六弟去年曾经说在城南寄信非常难,每次都要到抚院赍奏厅去打听,怎么这么笨呢?静坐书院的一年中,每一天都可以写信,何必要等打听到信差的行期之后才动笔呢?或是送到提塘,或是送到岱云家,都万无一失。何必要去询问与此事无关的赍奏厅呢?若是弟弟们感到仓促,那么兄长我的仓促要比你们厉害十倍,那样的话岂不是一个字都寄不回家里了?
若是能做到每一件事都勤思善问,何患长进不能一日千里?
以前婺源的汪双池先生,一贫如洗,三十以前在窑上当画碗的佣工,三十以后跟孩童一起开始读书,到老终身不参加科举,最后著书一百多卷,是本朝有数的名儒,他哪里有什么老师、朋友?
◆ 第44章 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
诸位弟弟虽然与我远隔数千里,必须指出我的不足之处,随时寄信来规劝我的过错,不要让我们家几世积累的德行从我开始堕落,这样才能保持家中兴旺安泰,避免很快颠覆的危险。诸位弟弟能常常规劝我,那么你们就是我的良师益友,诸位弟弟也应该常存敬畏之心,不要依仗我们家有人为官,就欺负别人,不要觉得自己有学问,就恃才傲物,看不起别人。遵循这些道理,才是载福的正道。
◆ 第50章 在京一切,男自知谨慎
天下的道理,满则招损,盛极必衰,日中则落,月盈则亏,这是什么时候都不会改变的道理。
◆ 第53章 常恐祖宗积累之福,自我一人享尽
托了祖宗的福,侥幸得到官位,常常反思,觉得惭愧!经过这个月的大考,承蒙皇上天恩,连升四级,侄儿何德何能得此殊荣?经常担心祖宗积累的福气,被我一个人享尽了,非常害怕!希望叔父写信教导一下侄儿,那样就好了!
千万不要说这是侄儿的意思,免得让那些没有分到钱的亲戚感到失望,有怨言
◆ 第55章 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
他们若是找到我帮忙办事,不答应则显得我刻薄,答应的话就算是十倍地报答当年的恩情,也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
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易接受别人的财物,切记切记!
◆ 第56章 余自去岁以来,日日想归家省亲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者
觉得可以就留下,碰到难处就退出,但是不能得罪东家,好聚好散,也没有什么
◆ 第57章 澄弟在广东处置一切,甚有道理
言语忠诚可信,行为忠厚老实,即使到了边远的部落也能行得通
即使考不中,去年家中已经考中一个,今年受点小挫折,也是盈亏的自然道理,不必抑郁。
我们县新上任的官员要增加赋税,我们家不要发表意见,任他加多少,我们家都照办。如果有告官的,我们家不要参加。凡事朝廷大员的家中,不与公庭发生半点儿瓜葛,那才是得体。为民除害的说法,除的是管辖范围内的下属,并非是去除本地的地方官。
纪梁读书,每天一百多个字,与泽儿一样,只要有恒心就好,不要贪多。澄弟也要经常看《五种遗规》和《呻吟语》
洗尽浮华,朴实熟练,继承门风,表率后人,
◆ 第58章 述改建祖屋之意见
惩办完贼匪之后,不但不可以面露得意之色,即使在心中也一定要存一丝哀悼之情,诸位弟弟都要留心。
◆ 第60章 述奉旨为较射大臣
《皇治经解》
◆ 第61章 祖父大人之病,不知日内如何?
武举人、武进士复试的惯例是,如果有弓力不合格的,那么原先监考他的五位大臣,每人各罚半年的俸禄。今年只有张字闱考场中有三名不合格的,五位大臣各罚半年俸禄。我的考场非常幸运,没有不合格的人,要不然则罚半年俸禄,罚去将近五百两银子,在京官眼中这简直就是切肤之痛。
◆ 第62章 做个光明磊落神钦鬼服之人
要想做好人,首先就要把这方面做好,能让恶鬼佩服神仙钦佩,就自然会见识日渐增长,志气日渐刚强。否则的话,不自觉地就会堕入卑污一流,必定会有被人看不起的那一天,不可不谨慎
佩服神仙钦佩,就自然会见识日渐增长,志气日渐刚强。否则的话,不自觉地就会堕入卑污一流,必定会有被人看不起的那一天,不可不谨慎。
◆ 第63章 余益当尽忠报国,不得复顾身家之私
二十六日我又上了一个进谏的奏章,恭敬地陈述了皇上应该具备的几种美德,预防弊端,奏折中的言辞非常激切,但是皇上胸襟广阔,气量如海,能容纳我的谏言,这岂是汉唐以来的英主所能做到的?
因为皇上的圣德之美,出于天性,所以朝廷官员不敢说半句逆耳的话,长此以往,若是将来圣上变得骄傲矜持,喜欢阿谀奉承,不喜欢逆耳忠言,那么今天的这些臣子都推脱不掉责任,难辞其咎。正好趁着现在元年新政,我把这些骄傲、矜持的机关说破,使皇上兢兢业业,断绝自以为是的想法,这是我的本意。现在人才不振,都是因为注重小处而忽视大处,人人都变得阿谀奉承。
我想用这个奏折来稍微唤回一点这种风气,朝廷大臣都刚健、正直,遇事不退缩,这就是我的本意。
以义制事,以礼制心论
交际的道理就是这样,与其觉得失去太多,还不如觉得施舍得太少,
◆ 第65章 劝宜力除牢骚
无缘无故去抱怨老天,老天肯定不会答应,无缘无故去责备别人,别人肯定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
以吴(木云)台、凌荻舟为眼前的警钟,要引以为戒。凡是想要发牢骚的时候,就反躬自省一下,我身上有哪些不足,导致积蓄了满腔怨气,猛然反省,果断将怨气扫除。平心气和、谦虚、克制不仅可以让你早日取得科举功名,还可以减轻病痛。希望温弟认真想一想,不要把我的话看做是老生常谈,一笑了之。
◆ 第66章 七月二十五日丑正二刻,惨闻母大故
离家之后一别十四年,母亲的音容笑貌已经见不到了,让人无比心痛!不孝的罪过,实在是太大了。
◆ 第67章 痛闻母大故,写京中家信,料理一切
既然我欠着人家的账,还没还清就离开京城了,怎么要求能欠我账的人,都还清呢,这样就太不讲道理了
◆ 第69章 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
最重要的便是“勤敬”二字。无论是在盛世还是在乱世,只要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没有不兴旺的;不勤不敬,没有不败落的。一定要记住!
◆ 第70章 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此是败家气象
若是第一辈涣散懒惰,第二辈就会骄奢淫逸,
◆ 第71章 功名之地,自古难居
诸位弟弟在家,最重要的是要教子侄守勤敬。我在外面,有权有势,这样最容易使家中的子侄变得骄傲、放浪。这些毛病都会导致败家,希望诸位弟弟时刻留心,不要让我们的后悲变成这个样子,一定要记住
◆ 第73章 关乎国家之福,吾唯力尽人事
。把这笔钱分成三份,新屋人多,拿其中的两份供用,老屋人少,拿一份供用。此外还有一封五十两银子,送给各家亲戚、族人,这是往年在京城时候的惯例。以后我家的光景略微好转,这笔钱绝不能缺,不过家中不要过于富裕。处在这样的乱世,越穷越好。
◆ 第75章 带兵之事,千难万难
带兵打仗,千难万难,澄弟带兵到衡阳,温弟带兵到新桥,很幸运都非常平安,以后还是不要带兵为好。我在带兵方面有两年阅历,知道其中得罪人的事情,造孽的事情都太多了,恨不得当面详细地说给诸位弟弟听。诸位弟弟在家,侍奉父亲,与乡亲亲族和睦相处,都非常用功。至于练团、带兵的事情不要过于出头。澄弟在外面时间长,知道我的话中所说的苦衷。
凡是要求强记的人,心中都有贪图名声的念头,所以就会越是记不住。若是心中没有一点儿对名声的贪念,记也可以,不记也可以,这时的心非常轻松,反而会觉得更舒服,或许反而会记住一二处,这也说不定。这是我的阅历之谈,植弟可以试一试,体验一下。
◆ 第76章 宜时时内省,处处反躬自责
,这意味着我们家从高祖、曾祖以来,积德甚多,后人享用,绵绵不尽。我们兄弟年富力强,更应该时时内省,处处反躬自责,勤俭忠厚,继承先人,传承后人,互相勉励。
◆ 第80章 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
并不是锦衣玉食才称做奢,只要整日里皮袍呢褂随手可得,舆马仆从习以为常,这样就会一天天的变得“奢”起来。见到乡下人就嘲笑他们朴素鄙陋,在雇工面前就颐指气使,这样就一天天的就变得“傲”了
◆ 第82章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自古以来,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规划远大与管理细微相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但是说到规划远大的人,最容易变得散漫。遇到事情漫不经心,毫无条理,就算是远大又有什么用呢?办理差事有条不紊,持续稳定,这才是器局宏大,没有流弊的人
◆ 第84章 凡人做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凡是做一件事情,就要全神贯注地去做,从开始到结束都不要松懈,不可见异思迁,做着这个想着那个,坐这山望那山。人若是没有恒心,将终身一事无成。我这一生犯了没有恒心的错误,实在是受害不小。
◆ 第85章 余在外数年,独惭对江西绅士
这也是我每次自省的时候都会想到的。弟弟这次在军营的境遇非常好,不可以再发牢骚,要心平气和,不要辜负了上天对你的眷顾,一定要记住!
◆ 第86章 余生平之失,在志大而才疏,有实心而乏实力
荀子说耳朵不同时听两件事情就会听清,眼睛不同时看两处就会看明,庄子说专心专一,不分心,就能做到聚精会神。这些都是至理名言!
◆ 第87章 绅民中实在流离困苦者,亦可随便周济
凡是与人交往,若无诚意,则不足以感动别人,但是只有诚意而没有文饰,那么诚意也就无处体现,这也就是《礼》中所称的“无文不行”。我一生之中不讲文饰,到处受阻,近来深刻认识到了以前犯下的错误。弟弟在外办事,应该随时注意这一点。
◆ 第88章 济人须济急时无
救济人需要救济那种最危急的人。”还说:“布施要看缘分,主要施舍给那些亲眼看到的弱者。”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仁术。如果不是只救济亲眼所见的人,而是泛泛地寻找受害者,全部给予救济,像造名册发赈灾款一样,那么地方官员就会嘲笑你们,说带兵打仗的人专门会干这种沽名钓誉的事,并且还有挂小漏万的顾虑。弟弟的意见,说得非常在理,
◆ 第89章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以前耿恭简公说过,做官最重要的就是要耐烦,带兵也是这样,为兄的短处就是不耐烦,这也是我多次谆谆教导弟弟要注意的一点。
◆ 第90章 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长傲,多言
古人说违背仁德导致失败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骄傲,一是多言
我一生中非常执拗,这是性格上的骄傲;不乱说话,但是笔下近乎多言。静下来的时候反省自己的过失,我之所以处处犯错,原因不外乎这两点。温弟的性格与我相似,说话尤为刻薄。傲气凌人不一定都是用言语凌人,还得用神情气色凌人
◆ 第98章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孔子说“自己想要站立,就要让别人也站立,自己想要达到目的,就要让别人也达到目的”;孟子说“行动之后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心中一直装着仁义和礼仪,那么会忧愁一生,不过却不会有一时之患”。这些都是学习“恕”最容易入门的句子。
◆ 第108章 连日雨大泥深,鲍张不能进剿
◆ 第115章 刻刻存爱民之心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真不知道什么事情是值得庆贺的?
◆ 第116章 总以除傲字为第一义
满招损,谦受益。
我自咸丰八年六月再次出山以来,就努力戒除懒惰、没有恒心的弊病,最近又努力戒除骄傲。昨天徽州还没有战败之前,次青心中不免自以为是,战败之后,我做了深深的反省。大概作战失败的原因,不是骄傲就是懒惰,二者必有其一。名门望族衰败的原因,不是骄傲就是懒惰,二者必有其一。
◆ 第117章 泽儿看书天分高,而文笔不甚劲挺
银钱、田产,最容易助长骄傲、安逸。我们家中绝不可以积攒钱财,绝不可以置办田地。你们兄弟努力读书,绝不怕没饭吃,一定记住!
◆ 第118章 教训后辈子弟,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
◆ 第119章 总怕子侄习于“骄奢佚”
总怕子侄习于“骄、奢、佚”三字。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佚”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弟切戒之!即问近好。
◆ 第121章 余近年在外,问心无愧
字为根本,戒除“傲”、“惰”,这是保家的方法。
◆ 第123章 谨记愚兄之去骄去惰
凡是动口动笔的时候,厌恶别人低俗,嫌弃别人粗鄙,议论别人的短处,指责别人的失败,都是骄气的表现。无论指责是否正确,即使指责的都很恰当,也是违背天道的。
要想戒除“骄”字,第一件事就是绝不轻易嘲笑别人。要想戒除“惰”字,第一件事就是不要晚起。
◆ 第124章 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
凡是敬畏别人,不妄加议论别人的人,是谨慎的人。凡是喜欢讥笑评论别人短处的人,是骄傲的人。
◆ 第125章 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
“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晚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 第126章 惟古文与诗,未能独辟康庄
“八本”是指: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晚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三致祥”是指:孝顺会带来吉祥,勤劳会带来吉祥,宽恕会带来吉祥。
◆ 第129章 若有陆兵三千在彼,当易得手
成大事的人,最重要的是多为自己找接班人。如果没有找到满意的,可以姑且选用排在次位的,慢慢教育即可。
◆ 第130章 惟读书可变化气质
人的气质由于是天生的,原本很难改变,唯有读书可以改变气质。古时候精通相法的人都说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要想知道变换的方法,必须要先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
◆ 第131章 以劳谦廉三字自惕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 第132章 若人之傲惰鄙弃业已露出,
你在信中为袁婿深感焦虑,我也没料到他会突然学的这样坏。我即日就写信教导他,但是你们在家中不要过分显露痕迹。人之所以还稍微顾及自己的面子,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敬重。如果人的骄傲、懒惰、粗鄙都被揭露出来,那么它就会索性不知羞耻,不管不顾,与正直的人结下仇恨,以后就会变得不可救药。
◆ 第133章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
从古代帝王将相开始,没有人不是由自立自强开始做起的。即使是圣人、贤人也有各自自立自强的道路,所以能做到独立不惧,坚韧不拔。往年我在京城,喜欢与诸位名声极高的人作对,也有挺然特立、不畏强御的意思。最近我体会到天地间的道理就在于刚柔并济,不偏不倚。太柔则会颓靡,太刚则会折断。刚并不是指暴虐,是指强硬;柔并不是指卑鄙软弱,是指谦退。
办理公事的时候,应当强硬;追逐名利的时候,应当谦退。开创家业的时候,应当强硬;守家安乐的时候,应当谦退。在外面与人应酬交往的时候,应当强硬;回家与妻儿享受的时候,应当谦退
◆ 第135章 有德者畏疑谤之无因,而抑然自修,
弟弟却说我不应该谈外面的指责。我听说我们家的兄弟名声太坏,自然应当告诉弟弟,正面责备,委婉规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怎么能秘而不宣呢?湖北方面这样对待季弟,自然是有意为难。如果你名望高了,是非也就随之而来,赏罚也就随之而来,就连给不给你提供粮饷也随之而来。
有才能的人为这种没有根据的诽谤感到愤怒,但是全然不顾,诽谤的声音也就越来越高。有德的人也为这种没有根据的诽谤感到愤怒,但是他们能抑制自己,提高自己修养,于是诽谤的声音渐渐消失。我
我担心自己在名声鼎盛的时候,不能庇护弟弟,而等我被赶下台的时候,却要连累弟弟。只有在平时没事的时候,常常居安思危,互相劝诫,或许能免于大难。
◆ 第136章 述坚守作战之困难
傲为凶德,惰为衰气,
懒惰最好的方法就是早起,戒除傲气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走路,少坐轿。
◆ 第137章 治身宜不服药
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 第138章 觉有病时,断不可吃药,无病时,可偶服补剂调理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觉得生病的时候绝不可以吃药,没病的时候,可以偶尔服一些补药来调理,也不要太多。
◆ 第139章 莫买田产,莫管公事
鼎盛的时候要时常想到衰落的时候,上场的时候要时常想到退场的时候
◆ 第140章 与官相见,总以谦谨二字为主
沅弟的才能,不仅是我们家族中很少见的,即使在当今世上也不多见。不过,我这个做兄长的一定要奖励他的长处,并且同时规劝他的短处。如果明知他错了,却一概不提,那就不是沅弟一人的错了,而是我们全家的错。
◆ 第141章 凡行军最忌有赫赫之名
不过也应该常常心存不贪图名声的想法,为人处世要低调,立下功劳同时不让别人知道我们的功劳,那就好了。
◆ 第142章 爱惜物力,不失寒士之家风
总之要爱惜物力,要有穷人的家风,弟弟觉得如何?
◆ 第143章 疏辞两席一节,弟所说甚有道理
老子说:“两军相对哀者胜矣。”
◆ 第144章 吾兄弟报国之道,总求实浮于名
我们兄弟报国之道,总是要求实际贡献大于虚名,功劳大于奖赏,才能大于实事,切切实实做好这三点,或许能免于大难。
◆ 第145章 弟有大功于家,有大功于国,
“花未全开月未圆”
◆ 第146章 自古圣贤豪杰,其志事不同
自古以来的圣贤豪杰、文人才士,他们的志趣不同,但是他们豁达光明的胸襟大致相同
生而美者,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
◆ 第150章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
自古以来的大战争,大事业,三分在人谋,七分在天意。往往有功劳的人,得不到名望;得到名望的人,享不到福分。这次作战,如收复武汉、九江、安庆,有功劳的人得到了名望,按照天意来说已经算是十分公道了,但是不可以以名望自居。我们兄弟只要在积劳二字上下工夫就行了,至于名望,则不必去管,至于享福,则更不必去管。
一是心中淡定,莫求速效。
◆ 第153章 恼怒如蝮蛇,去之不可不勇
肝病已深,已成顽疾,逢人动怒,遇事则忧
◆ 第155章 凡郁怒最易伤人
心里越是抑制、畏惧,心境反而会越平和。
◆ 第159章 尔写信太短
以前跟你说过有气概则有声势,有见识则有度量,有情调则有韵味,有乐趣则有意味,古人非常好的文字,在这四各方面中肯定有一个方面非常优秀。
◆ 第160章 尔当兼在气势上用功,无徒在揣摩上用功
凡是说博取众长的人,最终都是一无所长。
◆ 第161章 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
一是睡眠饮食有规律;二是不生气;三是节欲;四是每天夜里睡觉前洗脚;五是每天饭后走三千步
凡是家道可以长久的家庭,不是依仗一时的官爵,而是依仗持久的家规;不是依仗一二个人的突然发迹,而是依仗大家的维持
◆ 第164章 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所谓立,就是发奋自强,站得住;所谓达,是指办事圆融,行得通。
◆ 第166章 家中后辈,体皆虚弱,读书不甚长进
一是看新书要快速,不多读书就会孤陋寡闻;二是温习学过的书要求熟练,不背诵则容易忘记;三是练字要有恒心,不会写字就好比身上无衣,山上无树;四是做文章要深思,不会做文章就好比哑巴不会说话,马不能走路。这四件事缺一不可,
曾国藩家书-感(2019年)
《曾国藩家书》中记录了曾国藩与家里通信的内容,通读本书感受颇深; 表现在曾国藩对祖父父母叔父的孝爱敬重,对子弟的孜孜教导,对同乡亲戚的帮助等 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珍惜文人志士,结交有才之人,时刻反省自身问题;一步步完善自己,听取他人意见,成就了自己;
而我也通过读这本书感受到了很多
专
- 反思自己:
- 读书:很多有意义的书都想一览读完,于是走马观花,假象的认为自己都读完了,到头来什么好像什么都没读过;表达不出话书中内容
- 学习:涉猎前端之后,又想涉猎后端,学习了Vue,在还不精通情况下又想学习React,高中时期觉得在学校学习效率不高,回家自学;挑剔学习环境;
- 景点:走马观花的看完了故宫、景山公园、圆明园、颐和园但是仿佛只是走过一样,感受并不深等,最终也不了解景点
- 教训:自己没有在一个领域做到专一,而又没有多广,反而盲目的自欺觉得知道了好多。多则必不能专,荀子说耳朵不同时听两件事情就会听清,眼睛不同时看两处就会看明,庄子说专心专一,不分心,就能做到聚精会神。凡是说博取众长的人,最终都是一无所长。
恒
- 反思自己:
- 生活:刚买来就陈旧的二台吉他,快进式看电影错过精彩细节
- 学习:书只看了开头,浅尝辄止,没有耐心
- 教训:最终导致自己一事无成,虽然知道恒心的重要性,但却不付诸行动,依然坐这山望着那山,见异思迁。凡事做一件事,就要全神贯注去做,从开始到结束都不要松懈
骄
- 反思自己:
- 大学:大学时期舒适的学习环境加上学委的优越感以及靠老师透露知识点夺得的名次而沾沾自喜,指责赋予了说教别人的能力,殊不知这也是骄的一种体现;
- 工作:不顾及同事颜面公共场合,说教同事;却不站在别人立场去指引;
- 教训:我本理解的骄是,时刻提醒自己能力不够,万不可骄傲窃喜。但是我却忽视了骄还表现在,喜欢教训他人评论他人短处的事情上。反思自己在某些时刻会看到别人缺点,缺忘记别人优点,老想去指正。凡是喜欢讥笑评论别人短处的人,是骄傲的人。
堕
- 反思自己:
- 从上学时期二点挑灯夜战到工作凌晨研究源码,基本都很努力刻苦,但是成效甚微,其实忽视了方法,一直在无效的努力,或者是过于强记,而忽视了真正的目的,一直认为自己最对的起不堕,忘了本;这何尝不是和堕的结果一样